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大国,关系一直挺复杂的,尤其是从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场冲突后,印度这边就开始在政策上对华收紧。虽说没公开贴上“敌对国家”的标签,但实际操作中,印度政府把中国和巴基斯坦归到类似类别里,要求跟这些国家有商业往来的企业必须接受严格审查。这事最早见于2023年的报道,当时印度斯坦时报提到中央政府给各邦下达指示,凡是和中国有生意的公司,不论本土还是外资,都得先过审查关,否则别想在印度接项目。简单说,这就等于间接把中国划进了“敌对”范畴。
回想起来,2020年6月加勒万冲突后,印度迅速封禁了59款中国App,还在7月规定与陆地邻国企业相关的政府采购要受限。虽没点名,但大家都知道针对谁。2023年,这政策升级,印度政府信函要求各邦在跟所谓“敌对国家”企业合作前,得中央批准。手机行业更狠,印度出五条新规:中国厂商想在印做生意,印度资本得占51%以上,高管得是印度人,供应商本地化,还得合资实现全印度出口,经销商也限本地。这不就是逼中国企业让出大头利益吗?不然就滚蛋。结果呢,到2024年,印度对华投资审查依旧严,拖延时间长,罚款多,搞得不少中企头疼。
为什么印度这么干?一方面是安全考虑,怕中国企业威胁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想借此拉拢选票,塑造强硬形象。2024年大选前,这种对华限制升级明显,选民里民族情绪高涨的不少,吃这套。加上“印度制造”计划从2014年推到现在,成果一般,本土制造业依赖中国进口,印度就想通过打压中企,给本地企业腾空间。数据显示,印度从中国进口占总进口15%,电子、制药、太阳能部件大头都靠中国。2023年双边贸易1360亿美元,印度赤字850亿,2024年更糟,赤字破千亿。印度出口中国才149亿,进口超1000亿,这不平衡太明显。
但这种政策真管用吗?短期看,印度本土企业确实多点机会,可长远代价大。拿手机来说,中国厂商占印度市场大半,限制后,本地供应链跟不上,手机价格涨,消费者买单。太阳能行业,中国2023年控镓锗出口,印度太阳能电池生产卡壳,本想推动绿色能源,现在项目延误。隧道掘进机这种设备,德国货因中国部件在海关卡住,高铁项目拖几个月,成本多出几十亿卢比。印度想“脱钩”,可全球供应链连着呢,美国都不敢全脱,印度经济体量小,玩不起。
再看外资,审查严了,外资望而却步。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吸引外资下滑,尤其是科技和制造领域。企业怕审查麻烦,转去越南泰国。印度本想借“中国+1”战略抢生意,结果自己政策反噬。智库报告说,印度依赖中国进口削弱其作为中国平衡者的角色,美国想拉印度对抗中国,可印度经济腿软。2025年6月,美国和平研究所报告直指,印度安全上强硬,经济上还合作,但依赖进口会坏大事。
边境上,2020冲突后对峙持续,到2023年缓和点,2024年10月达成巡逻协议,部队撤离热点区。可协议只覆盖部分,底层问题没解。2025年4月,莫迪采访说边境恢复正常,中国外交部回应积极,说两国应是伙伴。但现实是,贸易赤字继续扩大,印度制造业份额从2014年16%降到2025年14%以下。本土企业填不了空缺,工厂闲置,工人失业多。制药业库存短缺,电子业生产线停摆,价格上涨影响民生。
印度青年看法呢?2024年观察研究基金会调查,88%青年支持印度外交,但89%视中印边境冲突为最大挑战,高于巴基斯坦。77%不信任中国,86%支持禁中国App。这民意推动政府硬扛,可经济代价谁买单?印度想在多边机构有更大话语权,93%青年支持入常,91%想进G7。可依赖中国经济,怎么玩?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切不断。
非洲那边,印度2023年拉非洲联盟进G20,想争影响力。可中国贷更多,投资1800亿比印度1100亿多。印度私企投资少风险,但规模小。中国基建大项目多,印度技术援助为主。结果,印度在全球南南合作中落后,影响力弱。
2025年7月,中国从印度富士康厂撤300多工程师,印度找美国韩国补,可设备和人才缺口大。iPhone生产受影响,印度“苹果制造”梦碎。专家说,这政策让印度增长放缓,全球竞争落后。贸易谈判中,印度求美国关税豁免,可依赖中国成软肋。
总的看,印度这种“敌对”标签政策,出发点是安全和本土发展,可执行中伤了自己。经济发动机中国,印度切不开。未来代价由印度扛,增长瓶颈、赤字累积、民生压力,都在。缓和关系是出路,但民意和地缘政治卡着。印度得平衡安全和经济,别让标签成枷锁。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配资公司推荐,安全配资平台,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