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是脑内多发常见的“先天性”囊性脑异常,多见于出生时。
●是脑脊液在脑外异常的局限性积聚。分真性蛛网膜囊肿和假性蛛网膜囊肿。
●真性者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即胚胎期蛛网膜分裂成两层,其间为囊腔,内含脑脊液,故囊肿与真正的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假性者多为创伤、出血、感染、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所致,囊肿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大,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可有交通。
脑膜解刨
●颅骨与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下腔是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广大间隙,正常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脑脊液过少时可出现摩擦性头痛,过多时称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异常的局限性积聚称为蛛网膜囊肿。
展开剩余82%●CT平扫时蛛网膜囊肿表现为一局部脑裂或脑池的扩大,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前后均无法显示囊肿壁。囊肿较大时可造成局部颅骨变薄、膨隆,局部脑组织受推压移位,甚至是脑萎缩,脑池造影CT扫描既可勾画出囊肿的范围,亦可显示囊肿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对中线深部及后颅窝囊肿显示较普通CT好。
●MR蛛网膜囊肿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但当囊液内蛋白和脂类成分较高时,在T1WI和T2WI上,其信号均可稍高于正常脑脊液。由于MR可以多轴位观察以及无骨性伪影干扰,对中线和后颅窝囊肿显示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脑池造影CT扫描。
病例
右侧颞部蛛网膜囊肿
●右侧颞部蛛网膜囊肿,右侧颅骨内板下见类半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弥散无受限,DWI低信号,压迫推移相邻颞叶变形移位,颞部血管受压移位,右侧颞部颅骨受压吸收变薄。
左侧顶部蛛网膜囊肿
●左侧顶部颅骨内板下见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弥散无受限,DWI低信号,压迫推移相邻顶叶变形移位,顶部血管受压移位,右侧顶部颅骨受压吸收变薄。
鉴别诊断
●蛛网膜囊肿好发部位,外侧裂池(尤其是颞叶外侧裂区),枕大池,大脑凸面,四叠体池,鞍区,脑室内,桥小脑角区,大脑纵裂这些部位。
●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要与不同部位的常见多发疾病相鉴别。
●小脑后蛛网膜囊肿必须与Dandy-Walker畸形的特征性囊肿区分开来。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占位效应和小脑幕的升高。然而,在Dandy-Walker畸形中,第四脑室与小脑后囊肿相通,因此表现为增大,而蛛网膜囊肿则倾向于压迫脑室。
●小脑蚓部通常受压,而蚓部在其他方面均完整可诊断为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和Dandy-Walker畸形囊肿均可与突出的枕大池(或小脑延髓池)混淆。这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典型的先天性疾病,称为巨大脑池。与上述其他病例不同的是,大型脑池通常不会产生占位效应。
●蛛网膜囊肿的其它鉴别包括硬膜下积液、表皮样囊肿、脑萎缩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和脉络膜裂囊肿。硬膜下积液是由脑脊液经脑膜渗漏或慢性硬膜下血肿中血液产物的再吸收引起的。由于其位置,这些病变呈新月形,这种外观在蛛网膜囊肿中未见。硬膜下积液没有骨质吸收变薄,不像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通过T1WI、FLAIR和PDWI上较高的信号以及扩散受限,进一步将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区分开。与蛛网膜囊肿和硬膜下积液相比,表皮样囊肿还包裹而非压迫脉管系统,并延伸到脑沟。继发于萎缩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将始终与脑脊液呈等信号,且绝不会表现出占位效应或侵蚀骨。脉络膜裂囊肿是一种典型的良性偶然聚集的脑脊液,病因被认为是先天性的,发生于脉络膜裂内或附近。脉络膜裂是一个充满脑脊液的空间,位于间脑和海马结构之间,脉络膜裂囊肿几乎总是偶然发现。矢状位MRI显示,这些囊肿呈梭形,在所有序列上均与脑脊液呈等信号。
总结:
●蛛网膜囊肿鉴别诊断,要根据真性蛛网膜囊肿和假性蛛网膜囊肿。还要根据不同部位,进行鉴别诊断,蛛网膜囊肿主要特点,真性蛛网膜囊肿几乎没有临床症状,多见于健康体检时发现,其相邻骨质吸收变薄,其周围血管受压移位,根据这个不难鉴别。假性蛛网膜囊肿,有明确病史,诊断过程,可以明确鉴别诊断。
发布于:陕西省配资公司推荐,安全配资平台,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